Skip To Content

信标部署策略

可用于具有 ArcGIS IPS 扩展模块许可的 ArcGIS 组织。

ArcGIS IPS Setup 应用程序使用蓝牙低功耗 (BLE) 信标采集用于室内定位的参考信号数据。 这些信号可以在使用 IPS Setup 应用程序执行的室内定位系统 (IPS) 调查期间采集,或者通过使用信标数据和室内环境中的墙壁布局的预测算法来模拟。 使用生成室内定位数据集工具处理信号并将其发布为室内定位数据服务后,它们便可作为数据源提供准确定位。 只要采用建议的配置,任何在 iBeacon 协议上运行的 BLE 信标都可以支持室内定位。

信标的部署和维护对于确保室内定位系统的长期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室内定位启用的规划、安装、配置、测试和维护阶段,请考虑下文所述的最佳做法。

计划

信标规划涉及根据覆盖区域(IPS 区域)和设施点的物理特征来确定信标的数量和分布。 所需信标数量的估算通常基于特定环境类型的推荐信号覆盖。 不同环境需要的信标网络密度或配置有所不同。 应根据识别的 IPS 环境,制定信标放置计划。 建议您遵循信标规划期间的最佳做法。 这些内容有助于对要获取和安装的所需信标数量进行准确估算。

安装

根据信标放置计划安装信标。 将信标安装在墙壁、天花板或其他结构上,以确保其固定牢固。 安装信标时,请考虑以下最佳做法:

  • 放置 - 将信标安装在墙壁或天花板上,高度位于头部以上,理想高度为距离地面 3 至 4 米(10 至 13 英尺)。 尽可能将所有信标放置在同一高度。
  • 距离 - 建议两个信标之间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 15 米(约 50 英尺)。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请在定义的 IPS 区域内的每个定位点的视线 (LoS) 中至少放置三个信标,如下所示:
    • 薄墙或低密度墙(例如,石膏板、玻璃或木材)- 如果到最近信标的绝对距离小于 8 米(约 25 英尺),则没有必要在 LoS 范围内放置三个信标。 此情况适用于办公环境。
    • 厚墙或高密度墙(例如砖墙、混凝土或金属梁)- 如果与最近信标的绝对距离超过 10 米(约 30 英尺),建议在 LoS 范围内放置三个信标。 此情况适用于工业建筑、场馆、机场和医院。
  • 安装 - 在平滑、干净的表面上使用双面胶带安装,以避免信标掉落或错位。
  • 障碍物 - 请勿将信标放置在灭火器、金属结构、电视以及其他会阻挡或干扰信号的结构和物体附近。
  • 记录位置 - 在地图上记录每个信标的位置和属性。 有关如何使用 IPS Setup 应用程序在地图上创建、修改或删除信标的详细信息,请参阅信标部署操作主题。

配置

使用信标提供商提供的软件配置信标(或者信标最好在获取时就已完成适当配置,以避免配置错误并确保完成顺畅的部署工作流)。 使用以下选项和设置配置信标网络:

  • 传输协议 - iBeacon
  • 通知间隔 - 350 ms

    此设置指定从信标发射信号的频率。

  • TX 功率设置 - 此设置指定从信标发射的蓝牙信号的强度。

    2 (-16 dBm) 是大多数信标安装的默认设置。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可能需要自定义功率级别。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RSSI) - 在 1 米(3.2 英尺)处,读数应为 -81 dBm 或尽可能接近该值。

  • 网络中的每个信标都有唯一的 UUID.major.minor 组合。
提示:

在无线干扰或拥堵严重的环境中,可能需要调整网络设置以获得最佳效果。 请咨询 ArcGIS IPS 专家以了解具体要求和网络管理建议。

测试

在现场安装过程中,生成定位数据所需的一些重要信标属性可能会被跳过或忽略。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以通过 ArcGIS Pro 工作流将缺失的属性补充到信标要素中。 在安装和配置信标后,建议测试信标网络以确保其功能正常且覆盖范围符合要求。 您可以通过携带移动设备走遍区域并使用通用无线电扫描应用程序(如 nRF Connect)或信标供应商提供的任意网络管理应用程序来测试信标覆盖范围。 在使用生成室内定位数据集工具处理网络数据、发布室内定位数据服务并配置 IPS 感知型地图后,进行室内定位性能测试和评估。

监控和维护

定期监控信标的状态和健康状况。 频繁信标监控包括检查设备电池电量水平,以及在必要时更新固件。 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或故障,以确保 IPS 设置的最佳性能。 考虑以下最佳做法:

  • 定期完成信标健康数据的采集,以全面了解 IPS 并确保终端用户持续获得最佳体验。
  • 如果发现有配置错误、缺失或无法正常运行的信标,应立即更换。 如果更换了任何信标,应生成新的定位数据。
  • 收集信标的电池电量信息,以确定未来的维护需求。
  • 可以创建仪表盘,通过监控信标的电池状态来协助进行高效的维护管理和决策制定。